西欧哲学教育人类学发展概况

Outli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ilosophical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in Western Germany

 

哲学教育人类学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教育把人的第一本性(自然)和第二本性(社会)协调而顺利地发展起来的学科。

草创时期(--1930)哲学人类学的鼻祖舍勒MaxScheler)认为,哲学人类学要以完整的人为中心,但要使生来不完整的人不断地获得完整,最主要的工具就是教育。他通过人的生命冲动的感性、本能、习惯、实践智能四个层次,论证只有利用教育才能造就出超乎动物的智能(《人在宇宙中的地位》,1928)。另一位大师普列斯纳H.Plessner)认为,人是生物性和社会文化的综合,人有可理解和不可理解两种本质,对人的认识需要经验的论证和思辨的推论。他用人的“失常态”一词来表示人对不适应而产生不自觉的失态行为,说明人的一切心理活动、行为,包括学习和改变自己都源于此(《有机体和人的阶段》,1928)。

形成时期(――1960),二战的爆发,促使人们反思战争的残酷,向往美好。哲学人类学企图通过对人的哲学整合,造就能向世界开放、推动历史、与上帝合一的完整的人,希望在人和人的生活意义以及人类进步的前景上寻求说明教育问题的新方式,创立有关培养完整人的教育思想,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对教育的反思和探索,激发了教育人类学的新觉醒。兰德曼(Landmann)提出了一种“阐释性”观点来论述教育人类学原理,对其他如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历史存在、传统存在、教育存在的原理,从而得到一个较正确的观点,即人的创造性只是自然赋予的潜能,沉睡着的力量,如不唤醒就会泯灭,如得到教育就开发为人的各种能力,发展为完整的人。六十年代中后期,研究出现了新的突破,尤其是在西德曾一度达到高峰。教育人类学建立了各种组织,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Bollnow及其弟子为代表的存在分析哲学教育人类学起了重要作用。他从“生命整体”出发,指出教育对人的多种意义,有以解决人生的破碎危机和对人的整合,从而把握教育的作用。他着重从人类学角度研究了教育过程中的空间感、时间感、语言以及礼貌、害羞、敬畏等,进行释义学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