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复制理论(cultural
reproduction theory)
PierreBourdieu(1977)比较法国学校和阿尔及利亚克比族农村传统教育,提出“宰制模式”(modesofdomination)一概念。他发现在克比族,地位显赫的人凭借耻辱和荣耀的论说,提炼出“符号资本”作为控制当地劳动人口的主要凭籍。在克比族,有地位的人籍由面对面、象征性的荣誉竞争,达成宰制他人复制不平等地位的目的。在法国,这种宰制模式的形成更加复杂。Bourdieu以“文化资本”这个概念来解释法国学校的运作。“文化资本”是指一种象征性的财产,它是由一系列能力和特质如品位智力等组成,人们在针对社会地位的象征符合采取行动时可以学到,而“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由于在社会上有这种信用,地位高的人自动会获得较多的财富和权力,而地位低的人则物此机会。
法国学校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呢?学校承认精英团体的文化资本才是正确的智能,他们的行为方式、语言风格、衣着服饰、消费模式都代表品位和智力。学生只有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模式,才被学校认可为智力达到一定水准。学校举办的考试,给予的酬赏及制定的纪律规范,都保障那些有特定能力的学生在学校获得成功,而没有这种智能的人则会成就低下甚至失败。法国学校以复杂的机制去分配和有效地复制文化资本,使主导团体保有其经济优势。
文化复制理论出现后很受到注目,1980年以后许多研究者追随Bourdieu的研究路线,也支持他的观点。不过Levinson和Holland(1996)则批评文化复制理论有三项缺点。第一,由于复制理论具有新马克思主义的倾向,所以重视阶级斗争的观念,视阶级为生命机会的重要决定因素。然而就像80年代晚期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论者所强调的,阶级不是文化复制的唯一因素,其他如族群、性别、年龄结构也是交相作用的因素。第二,几乎大多数的复制理论都是在欧美社会产生的,该理论很少被应用在非西方社会,所以它的结论也只适合西方社会。第三,复制理论相当依赖决定论的文化图式,并且把国家和学校化为间约模式,视它们为控制的工具,学校被视为黑盒子,只在复制资本主义所要求的政治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