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研究
Regional Studies in China
Fried, Morton H.
1968 Fabric of the Social Life
of a Chinese Country Seat. New York: Octagon Books.
Contents:
What the general reader on China has lacked, is accounts of how all the
different facets of Chinese life----the economic, the social, the political,
and the religious---interact within one another in the context of the local
group where the people live. And, in lacking such accounts, he could not have
known that the importance and the meaning of landlordism, tenantry, guilds,
clan, family organization, associations and all other features vary
considerably in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Those most able scholars known as sinologists
who have interpreted Chinese history and society for many years have painted
the country in broad strokes, but they have not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themselves in how the principle features of the culture vary and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in the local communities. Few cultural studies of Chinese
communities have been made. Outstanding are those by Fei Hsiao-tung, Chang
Chih-I, Martin Yang, and Francis, L. K. Hsu. The total number of community
studies cannot exceed a dozen.
Morton Fried’s study of the culture of Ch’uhsien, Anhui is a highly
significant and important contritution to the small list of community studies
of China. Fried chose a community near Nanking on the Yangtze plain in a region
where no such studies had been made.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people of Ch’uhsien
is based on an intimate and long contact.
The point, is not whether Ch’uhsien gives a truer picture of Chinese
types than other studies. It is simply that within the great cultural tradition
of china as a whole there are many local variations, special combinations of
features, and configurations all of which are Chinese but none of which can be
said to be typical. But Fried’s analysis has a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beyond
that of adding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eople of China. In Ch’uhsien,
kinship relations are very important but they do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nifold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different classes of landlords, merchants,
artisans, peasants, and workers. Nor do guilds and other formal associations
provide the necessary social and economic mechanisms. Fried found that there
are also rather definite non-kin relations, such as kan-ching, a special kind
of interpersonal understanding which serve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classes.
These observations bear on theoretical problems of great interest. It has long
been known that in primitive societies kinship relation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control, especially in small, local groups which lack any formal
civil government . the development of states and nations is marked by the
emergence of a governmental superstructure which begins to supercede kinship
relations in many areas of behavior and which may even conflict with such
relations. There is certainly no better way to analyze the functions and relative
importance of civil and kin controls than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community,
as Fried has done (forward by Julian H. Steward)
Inde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any aboriginal communities, society
is populated with relatives. In the study of civil societies, however,
complications have arisen which are unparalleled in the analysis of simple
cultures. On the one hand, individuals in complex societies are involved in
operating kinship unit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re drawn into widely ramified
relationships which stem from the peculiar extended organization of their
society. The present volume is intended to present a fairly detailed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extra-familial associations in one large “community”
of a major civil society. The type of study made is known generically as a “community
study”. Ideally, such a study makes three emphases: ethnographic,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In the investigations of great complex societies, the
community study method has a special value. It enables one to view, more of
less in totality, a specific and functioning body of people which recognizes
its own integration. The study of Ch’uhsien, in particular, has additional
points of advantage. It enables the analyst to view a political unit in Chinese
society which is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rural countryside and the urban
centers of population. Ch’uhsien, itself, includes rural and urban populations
and is further stratified into social classes. In almost every respect,
Chuhsien proved an ideal location in which to study non-kin relationships in
the fabric of Chinese society.
Arthur P. Wolf
Social Hierarchy and
Cultural Diversity: A Critique of G. William Skinner’s View of Chinese Peasant
Culture. In
Contents:
在Wolf看来,标准集镇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Wolf认为Skinner没能解释标准集镇社区的形成为何造成文化差异。Skinner只是简单地假定,当社区 分离时,每个社区的既定习俗便会逐渐形成各自的特点。Wolf认为,随着人口增长,必然会形成文化的多样性,并会形成新的集镇社区。他所关心的是精英文化的本质和精英文化与乡民文化的关系。尽管 Skinner 将地方乡民文化置于核心地点之中,但他并没有为我们指出精英文化何在。如果标准集镇社区是乡民文化的社会基础,那么,精英文化的基石何在?在Skinner的区系模式中,标准集镇社区--乡民的社交圈,是分离的,而 这 些集 镇之间 的集镇社区--地方精英们的社交圈,是重叠的。因为乡民们只在他们当地的标准集镇的茶馆里喝茶,从来遇不到生活在邻近集镇的乡民。相比之下,地方精英们不仅在他们的茶馆里能遇到其他集镇的人,而且还能遇到光顾这些茶馆的常客,其中包括与那些从来不来此地的人有联系的客人。因此,Skinner关于中国社会结构的模式与其所提出的中国乡民文化模式是不一致的。在他所建构的分层鲜明的级序中,根本就没有Redfield所假定的“小传统存在的余地。Wolf指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之源,最好从汉族与非汉民族的交往中去寻找。这是他能说明汉文化在讲普通话的省区一般要比不讲普通话的省区更同质的唯一方法。但是,既使他的推测为将来的研究所证实,也无法解释中国文化为何呈现出多样性,因为我们不得不解释在Skinner所提出的金字塔式的社会与经济模式的塑模下,地方差异性如何残存。
Sangren, P. Steven
1987
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ontents:
Sangren的主要贡献:运用Skinner的区域概念,但他不是从经济而是从宗教来研究某 个区域的社会与文化,突破了以往人类学以某个孤立的社区为研究单位的局限性。
本书是关于一个台湾城镇及其郊区村落的文化与历史的个案研究。 用Skinner 的话来说,这些聚落组成了一个标准集镇社区。然而,本书的研 究试图通过分析一个特定区域的历史与仪式的关系,构建一种把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审视的方法:即由局部或边缘窥视整体的综合性 方 法论。这种方法假定,在某个层面上,中国文化具有其整体性,在跨阶级、宗教和时间的社会制度凸现的差异之下,具有象征性的逻辑关系。这个假定,使人类学者在诸如是否存在“中国宗教”(如,A.Wolf,1974; Watson, 1976; Freedman, 1974)和所谓大传统与小传统(如 Sangren, 1984)等问题上 产生了分歧。Sangren认为,无处不在的文化差异,尤其是与他称之为“价值结构”相关的文化差异已经超越了地方制度与实践的变迁。在英美汉学人类学家看来,“文化”是地方社会结构的反映。
在Sangren看来,描述中国人的制度中的思维范畴如何再生产,从理论上即中国人的制度如何再生产中国人的思维范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规范中国人的制度与思维过程。
以传统人类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无论是集体意识、价值、世界观或象征 体系)与社会(人们的行为、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制度, 即“社会结构”必须作为整体来分析。 具体来说,Sangren 认为,中国人的集体意识是社会制度与他们所依附的先决条件的直接产物。换言之,在社会与文化再生产的 过程中, 社会制度与集体意识是相互关联的。
Sangren通过鬼、神、祖先之灵的象征逻辑的分析,认为只有把“灵”作为 社会制度再生产的产物和地方历史意识的见证,我们才能完全理解它。另 外,他还试图描述历史、社会关系以及魔力之间关系的文化构建,在传统中国 社会相互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共同祭祖的过程中是如何起重 要 作用的。他认为在地方神真实化与合法化的过程中,历史起着重要角色,并且掩饰地方与国家司法结构以及权威模式结构的矛盾,在意识形态上,扮 演 着 关键性的角色。
Sangren 比较了“灵”概念中的价值结构与儒家道德概念的价值结构,认为 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异,但仍可达成临时性的和谐。他强调 摈 弃 在价值层面上轻易分离精英与乡土、文本与仪式、大传统与小传统的看法,儒家或上层文化与草根信仰都表述着中国人的制度。这是Sangren以某个区域性民族志理解整体的基础。中国的小传统--乡土社会组织与文化以及集镇--基于帝国制度,同样也基于地方的历史意识。历史、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不能整齐划一地局限于某个学科或机械的、功能的方法。我们必须超越时间层面来看待历史,而社会过程则呈现于其中。我们必须既要顾及文化构建历史(时间)的方式,也要关注构建这些社会过程的辩证结果。
Sangren 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特殊的作用。不论是像地方性节 庆之类的社会制度,还是中华帝国本身,都基于一种特殊的、由文化建构的历史观作为合法化措辞的形式。简言之,在不否认集体意识与社会制度之间重要的功能联系的基础上,他的分析力求避免功能性解释的不足。
社会制度的确如结构主义所强调的那样,体现着基本的象征对比与价值,从意识形态上来看,用马克思主义者的话来说,宗教是社会权威结构的支柱;用结构功能主义的话讲,宗教反映着社会范畴,但它却不足以表明, 制度如何体现组成象征逻辑的价值。我们必须描述制度与集体意识构成一个庞大的再生产体系的过程。
Sangren指出,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尤其需要强调历史感, 这不仅仅限于儒学者的圈子之内。事实表明,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西方学者都忽略了社区仪式与制度化祭祀在中国构成一种历史意识的事实。台湾由于其历史较短,又受到日本的奴役,与大陆又相互隔离,因而不能把台湾看作“典型”的中国社会。
Skinner的区域分析法认为,社会体系与人类交往在时空上是级序模塑的。这一假定促使Sangren去观察Tachi的社会与经济的历史发展秩序。具体地说他试图证明用于分析塑模Tachi发展的“外部力量”的适当的区域境遇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Skinner关于中国区域经济体系级序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于他揭示了地方在经济上、行政上是如何联合,从而形成范围空前的社会。他的早期作品,尤其是社区研究,把农耕社会的村落看成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和所有村落的典型,或是整体上整合为社会的“封闭社区”。其缺点显而易见,Skinner的区系论试图通过研究将地方联结成更为庞大的社会体系的制度与行为模式,Sangren 的 研 究弥补 了 Skinner 的不足之处。
以Skinner的观点,依附于市场逻辑的经济交换模式决定着县以下的社会组织 的层次。换言之,在县以下,“自然”与行政的社会组织都消失了。市场行为模式与社会组织是相互关联的,这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他过高地估计了这种关联形成的历史过程中的市场逻辑的偶然优先性。如,Sangren认为,社会空间的特殊文化构建,在塑模Tachi发展为一个社区的历史中,具体社会 关 系这个社会空间的文化构建以区域朝拜与祭祀的集聚级序为形式。以此仪式构成区域体系的第三级序,这个级序必须纳入Skinner所描述的经济与行政管理的级序之中。总之,在Sangren看来,文化如何创造社区、反映社区是Skinner的区系论所缺的。因此,强调中华文明整合过程中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是Sangren对Skinner区系论的补充。他的著作试图结合人类学中的结构主义和实践理论对中国民间宗教和仪式加以探讨。他认为,中国民间宗教包括一种认知结构,即阴阳说,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但是,在仪式实践中,这一认知结构与社会生活揉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有社会文化意义的实践活动。宗教仪式是社会和个人辩证统一的逻辑,同时反映了人们活动空间的地理分布与宇宙观。民间宗教的基本地域单位是区庙(parishtemples),其中心单位是根庙(roottemples)。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地域性社区与区域中心的关系,并以定期的区庙向根庙的进香为联系形式。也就是说,民间宗教与区域制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民间的小庙是大的区域的根庙的分化,民间小庙到根庙的朝圣行为是把地方宇宙与中心庙宇联结在一起的媒介。
Skinner, G. William
1971 Chinese Peasants and the
Closed Community: An Open and Shut Case. In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 13.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Press.
Contents:
EricWolf曾经就封闭的与开放的乡民社区之间的区别作过有益区分:前者具有合作、自给自足、内向等特点;后者在社区层面缺乏合作精神、较依赖比较大的经济体系、社交外向--这种社交范围的界限模糊,维持边界的机制较弱。HarumiBefu认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家权力直接渗透到地方组织,封闭社区的各种机制受到很大的冲击。
Skinner认为,除了某些偏远和人口稀少的地区,中国乡村的图景大致上是由六边形的细胞体系构成。每个细胞核约由45,000个集镇组成。细胞体--依附于集镇的村落--一般由15-25个村落村落组成。这个基本的细胞显然是个自治的经济体系:交通、贸易、手工业以及信誉等在空间上依据核心地点的规则、时间上则由定期的赶集日形成有序的结构。因此,中国乡民可以说是两种社区的成员:他的村落及其村落所属的市场体系。较大集市社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复杂的 级序体系--阶级、地位及权力的差异。Skinner认为乡村社区由开放到封闭,再返回到传统时期。
在《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1964-1965)中,Skinner对市场在农村社会结构中的角色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传统中国的所有核心地点都可以依据经济功能界定的分立级序来排比。市场级序的理想状态是,高层的地点在一个较大的体系内容纳一系列低层的地点,并为后者提供当地无法提供的物品和服务。村落接受附近标准集镇的服务,从标准集镇获得工具、食、水果和蔬菜。标准集镇指的是符合乡民贸易需求的农村集贸市场,是乡民生产但自己不消费的产品的出售地点,也是乡民不生产但需要消费的物品的购买地点。在标准集镇之上是一系列较高层次的经济单位,它们包括中级集镇、核心集镇、地方性城市、区域性城市。中级集镇的服务对象是标准集镇,它们为居住在标准集镇的贵族、地主与官员提供奢侈品。在《城市与区系级序》(1974)一文中,他修改了他的地点分类体系,进一步区分了标准集镇、中间集镇(intermediate market town)、核心集镇(central market town)、地方性城市(locality)、较大城市(greater city)、区域性城市(regional city)、区域性都会(regional metropolis)、核心都会(central metropolis)。
值得注意的是,区系级序并不是抽象的空间布局,而与一定的交通格局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交通的费用是经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其结果是,高一层的地点总是被一组低一层的地点所围绕。
他的观点是,村落社区不是中国的缩影,国家也不是中国的一切,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是宏观经济区域及其内部所包容的活动与变迁规律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国家力量与社会经济力量的并存。
总之,Skinner认为,在动荡年代,乡村社区经历着特殊的周期循环:在国家昌盛时期,乡村社区是开放的;而在朝代接替的战乱时期则趋于封闭。
Parish, Willian
L. 1987 Village
and family in contemporary China
Parish 通过对比广东63个村落社会隐喻家庭变迁的材料以期了解自1949年以来乡村中国变迁的实质。本研究为读者提供了翔实的有关当代广东乡村社会的背景知识,描述了乡村社会的经济与政治结构,家庭行为,仪式生活以及村际关系,检视了村落变迁类型的差异,论述了当代中国乡村社会与家庭生活变迁之根源与过程,分析、解释了当代乡村中国的村落与家庭生活的持续类型与变迁模式。
Huang Shu-min
1998 The spiral Road: Changing in
a Chinese village through the eyes of a communist party leader.
本研究是1949年共产革命之后南中国农村生活变迁史的个案研究(林村)。作者运用“生活史”和民族志的方法,以林村党支书的个人的叙述来描述林村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作者认为,尽管中国农民经历了历代战乱、饥荒等灾害,但灾难之后他们会很快重建家园,垦植田地。问题是,是什么使得中国农民社会得以持续与稳定?为什么中国农民具有如此之大的容忍性?作者的答案是,首先,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因素。其次是传统中国社会的相对灵活的阶层系统。尽管农民身处社会的最底层,但这个阶层系统并没有严厉规定农民出身的子弟不能进入上层社会。通过学业等方面的努力,一个农民的子弟有可能成为商人、手工艺人,甚至政府官员。他的研究表明,在相似的文化场合中,不同的政体的运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通过他的福建农村研究,我们了解到政府的政策与农村变迁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一些有关中国社会研究长期受到关注的问题。他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活较以前明显改善,但中国农民没有真正享受到革命成果,也没有真正从封建枷锁中解放出来。村支书与村民的生活史说明,中国农民依然生活于社会的最底层。
Oi, Jean C.
1989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本研究是关于农民与国家关系的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是国家如何分配与控制农民的收成。他分析了在高度集体化的毛泽东时代,国家的粮食政策及地方政治模式,论述了国家关闭粮食市场,确立粮食统购统销体系。改革之后,这一体系如何被取消,国家与地方、农民与地方干部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共产革命把地主阶级赶下历史舞台,而国家与其代理人却以新的面貌取而代之。在革命前,农民的收成被统治阶级瓜分,革命后,这种瓜分是在国家社会关系的背景下进行的。在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取代了市场经济,并控制着货币价值、国家成为购买与分配物资资源的垄断者,规定粮食价格,控制农作物种植类型,直接调拨粮食,以满足诚实及工业增长之需要,这势必会造成价格与农民及地方领导之间的利益冲突。
作者就两种研究模式进行了分析,一种是极权主义,它低估了地方影响国家行为的力量,而强调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及其动员与控制地方的作用,而忽视了地方对精英分子及政策实施的作用。地方被视为一盘散沙,是被动的,在政治上无影响力。与此相反,利益群体模式却认为不同的群体能影响政策的形成,国家是不同利益群体获取利益的竞技场。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避免上述两种模式,而把重心从国家与社会的相关权力转向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方法。他研究的前提是,在共产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地方民众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各自有获取利益的渠道。在集体化的农业中,如果人们集体劳作,那么他们的行为与一个合作群体的行为相似。他认为,在中国,这种合作群体就是地方村落,它处于国家与社会的接合处。在这个接合处,我们可以观察到国家的规定是如何影响地方政策与地方行为,也可以看到国家的指令如何受阻、如何被扭曲、忽略。
Link, Perry
and Madsen, eds.
1989 Unofficial China: popular
culture and though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本文集为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国家-社会之间的联系的基本主题向我们展演了促成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的相互作用。文集涉猎民间文化这个领域,其中不仅包括认知观念,还包括人们的感受、情感、道德与审美价值等。文集中对民间文化的界定,是以官方文化相区别为基准的,即与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相区别的。作者认为民间文化包括任何源于国家与地方社会产生张力的那个社会层面的文化。他们研究的主题基本上是政府欲求压制或反对的社会现象,如Helen Siu, Madsen 对民间宗教实践的研究,Zhang Xinxin 对离异现象的研究, Link 对地下文学的研究以及Honig 对苏北人受到民族歧视的研究等等。
Wolf, Arthur, ed. 1978 Studies in
Chinese Society.
本文集收集了有关中国研究的部分权威性研究成果。其中Skinner 在 Ciites and the
hierarchy of local systems 中认为中国社会是由细胞结构的级序构成,这个级序受地貌、空间距离及人口密度的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在级序的底层是标准集市社区,由一个小城镇和15-20个卫星村落组成,在级序的顶端是大都会,中间是由6-7个由大到小依次排序的城市组成。 Skinner 在1964-1965年的一系列论文中讨论了他的区系论对中国文化研究的意义,他认为标准集市社区是传统社会的文化载体,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民在他们的标准集镇内婚配。他分析了由经济贸易而形成的中心地区的级序和由帝国官僚为区域行政管理而设立的中心地区之间的关系。他的有名论断是,清朝的区域行政管理极为适应帝国的区域结构的现实。Feuchtwang 在School-temple
and city god, Wolf 在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中认为,在传统中国,政府与宗教的关系非常密切,以致于帝国官僚、庙宇组织、农民叛乱以及民间超自然概念等同属于一个领域。Feuchtwang 认为在官方宗教与内卷宗教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但两中宗教都被用来作为社会控制的代理者。Wolf 从农民的视角来看宗教,神被认为与假想的官员有着本质上相同的特性。他认为中国农民概念中的超自然界是农民对中国社会景观看法的复制,神即为官员,鬼为绑匪和乞丐,祖先为族人。
Cohen , M. 论文讨论了家庭财产、家庭经济相互依存的方式,其结果是, 不仅需要把家庭关系与他们的物资基础联系起来,而且需要重新评价家庭适应生态环境的能力
Duara, Presenjit 1988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7.
本研究着重探讨了国家强化中国北方农村组织权力的影响,以及国家与地方关系的互动过程。他认为不仅地方权力结构而且帝国本身也依赖于文化关系(nexus) 来确立在中国北方农村社区的权威。在他看来,权力关系是个社会互动的复合体,它体现于宗教、政治、经济、亲属制度甚至友谊等社会生活领域。作者通过北方农村的社会网络与社会制度来检视“权力的文化关系”。这些关系由不断互动的级序组织和非正式关系的网络构成。Duara 揭示出华北农村的地方性权力网络,在国家力量的渗透和衰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权力内卷化过程”,农村的地方性权力网络出现了大批经纪人(broker),在保持原有权力格局的前提下,使权力网络日趋精致和完美。
Chan, Unger and Madsen 1992 Chen
village under Mao and Deng.
本研究描述了60年代早期至90年代华南陈村的发展变化,以及全国性的政治运动对这个小社区的影响。在陈村,这些不同的运动与全国性的动乱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变迁的动因。有时这些变迁是顺应政府倡导的方向发展的,有时却以种种政府预想不到也不期望的方式来对付政府的策略。作者认为,尽管陈村的故事不能简单地被看作是中国乡村社会的典型,但此类的微型研究却可以使我们看到中国乡村草根政治和中国乡村发展与变迁的复杂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