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产论Cultural Reproductive Theory

 

LevinsonHolland(1996)认为文化复制与文化差异理论都有其明显的缺失,于是提出了“文化生产”的概念。他们引用PaulWillis(1981)的名著《学着劳动》(LearningtoLabor)指出,书中的年轻人打破复制理论的刻板印象,他们并不像一般想象的是一群在学校主导下毫无自主余地的高中生,相反,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生活,以表达自己的男性气概来抵制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他们不断地斗争反抗学校教育,只是最后仍把自己送入了劳工阶级。Willis所要表达的重点是,学校并不是单方面的压制这些年轻人,使他们屈就劳工阶级的地位,而是这些年轻人本身也参与了这个塑模的过程。

LevinsonHolland籍此提出文化生产的概念,他们的解释是:经由文化方式的生产和消费,学校成为主体性的场域。那群年轻人经由本身文化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反抗”,反抗学校的规范、嘲笑学校所鼓励的好成绩高学历换好工作的梦想。“文化生产理论”所强调的是,人们通过文化形式的生产,可以在学校那种被结构限制的地方,形成主体性并发展能动力。这个理论主张“阶级关系”不是理解学校现象的唯一或最重要观点,重要的是在教育研究中,视文化为社会情境(context)中的一个持续生产、持续创造意义的过程,在这里,有可能复制个人的阶级,但也有可能不复制,因为它强调的是在学习情境里,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力(agency)辩证发展的过程。